首页> 常识>

地榆(凉血止血药)

时间:2024-11-22 09:30:11

在老家农村田间有着很多野生植物,它们看似不起眼,没什么作用,但你若认真去了解的话就会发现,这些野草大多是被忽略的宝贝,有着你所不知的价值。今天和大家分享草地、灌丛中的一种常被人忽视的野菜,这种野菜自带黄瓜香味,俗称“猪人参”。

地榆,《本草纲目》引陶弘景之言:“其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故名。”又名酸赭,以“其味,其色赭故也。”异名有山红枣根,枣儿红,赤地榆、紫地榆等。

药膳

地榆酒:地榆60g,甜酒适量。将地榆研成细末,用甜酒煎服。每次6g。凉血止血。用于月经过多,或过期不止,经色深红或紫红,质地黏稠有块,腰腹胀痛,心烦口渴,面红唇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地榆白花蛇舌草炖银耳:银耳25g,地榆20g,白花蛇舌草30g,阿胶(熔化)12g。将银耳用温水泡软后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隔水蒸熟,地榆,白花蛇舌草煎取汁液。将阿胶汁、地榆、白花蛇舌草汁调匀,与银耳同服。每日1剂,一日两次。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要用于防癌,治癌。

中医

中药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前者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后者习称“绵地榆”,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干燥。本品气微,味微苦涩。前者以切面粉红色者为佳,后者以皮部有绵状纤维,切面黄棕色者为佳。生用或炒炭用。

本品性味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

注意:1)本品性寒沉降,崩漏便血、泻痢属虚寒者应慎用。2)大面积烧伤不宜使用地榆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本草乘雅半偈》

核曰:生平原川泽。三月宿根布地作苗,独茎直上,高三四尺,对分出青色叶,似榆叶稍狭,细而长,边有锯齿。七月开花如椹,根似柳,外黑内红。根可酿酒,道方以之烧灰煮石。得发良。恶麦门冬,伏丹砂、雄、硫。

参曰:地,坤道也,至柔而动也刚,煮石成糜,足征刚而动矣。榆从俞,俞者,空中木,若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故主脉道壅塞,致营血不能分流经隧,而为带下,五漏,乳产,汗出,种种证形,若乘木之有功也。

《本草崇原》

地榆一名玉豉,其臭兼酸,其色则赭,故 《别录》又名酸赭,盖禀厥阴木火之气,能资肝脏之血也。主治妇人产乳痓病者,谓产后乳子,血虚中风而病痓。地榆益肝脏之血,故可治也。七伤者,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身皮甲错,两目黯黑也。地榆得先春之气,故能养五脏而治七伤。带下五漏者,带漏五色,或如青泥,或如红津,或如白涕,或如黄瓜,或如黑衃血也。止痛者,止妇人九痛,一阴中痛,二阴中淋痛,三小便痛,四寒冷痛,五月经来时腹痛,六气满来时足痛,七汗出阴中如虫啮痛,八胁下皮肤痛,九腰痛。地榆得木火之气,能散带漏下之瘀,而解阴凝之痛也。止汗者,止产后血虚汗出也。除恶肉,疗金疮者,生阳气盛,则恶肉自除,血气调和,则金疮可疗。

现代药理

地榆煎剂10g/kg可明显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10%地榆水提剂涂抹大鼠实验性人工伤口,可使伤口面积迅速缩小,且无感染发生,对伤口愈合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地榆的有效成分鞣质作用于黏膜、创面溃疡,既可使蛋白质沉淀凝固成为不溶解的保护膜,覆盖患面,预防细菌侵袭;又能抑制分泌细胞的分泌,减少局部炎症渗出。地榆的有效成分维生素A类物质还可促进上皮生长,加速创面和溃疡愈合。地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志贺痢疾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地榆还有抗炎、增强免疫、镇吐、止泻和抗溃疡、改善氧化应激和氧化损伤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