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诺尔曼·白求恩
1890-1939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凭其利炮坚船撞开中国国门,为中国人民带来了长达一个世纪的苦难。革命胜利后,新中国百废待兴,在群强环伺中摸爬滚打,走出自己的道路。14年漫长而险阻的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中国无数立志报国者的矢志奋斗,也离不开众多国际友人的倾囊相助。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医师白求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精神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和支持,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深情厚意让他成为中国人民的真正英雄。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白求恩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1916年至1923年间,他顺利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毕业,并被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临床研究生录取。1928年到1933年间,白求恩成为了麦吉尔大学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加拿大胸外科开拓者爱德华-阿奇博尔德医生的第一助手,后又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1935年,他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正式开始了为革命奉献的生涯。

白求恩
1936年,白求恩辞去了加拿大的高薪职务,志愿前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期间创办了一个移动的伤员急救系统,成了日后被广泛采用的移动军事外科医院的雏形。1937年,他得知日军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后,愤慨地说:“我绝不活在一个烧杀掳掠、贪污索贿而我又无力与之对抗的世界,我绝不消极或疏怠而饶恕贪婪成性的人发动战争的罪行,西班牙和中国属于同一场战争,我要去中国,我觉得那里最需要我,那是我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1938年,白求恩带着大量的药品和医疗器材,率领一个医疗队来到中国解放区。到达晋察冀军区后,他马不停蹄地用一周时间对520多名伤病员逐一检查,用四周时间为147名伤员做了手术。1938年至1939年间,白求恩奔走在枪林弹雨的前线,先后在延安、陕甘宁边区等地开展医疗工作,为抗日军民提供医疗救助。1939年4月,他不惧齐会战斗中的日军炮火,在唯有一间房大小改造的“战地手术室”里争分夺秒地工作,创下了连续工作69小时,给115名伤员做手术的奇迹。

白求恩为伤员做检查
白求恩在中国期间,不仅在前线医疗工作中表现出色,还在医学研究和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他率领医疗队在前线进行战地救治,建立多处手术室和包扎所,救治了大批伤员;另一方面,他创办卫生学校,编写战地医疗教材,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白求恩致力于研究防治传染病和改善卫生条件的方法,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医疗知识和技术。他重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中国人民传授卫生知识,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白求恩还致力于对抗疟疾,通过教授人们如何预防疟疾、提供药物治疗和推广灭蚊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疟疾的发病率,保护了更多的生命。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抗日战争的宣传工作,通过发表演讲和写作,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的抗战斗争和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
白求恩在抗日战争期间舍己为人、救死扶伤的举动被中国人民广泛称赞。他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激励了许多中国人民,鼓舞了他们坚持抗战斗争的决心。毛泽东曾饱含深情地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道:“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白求恩为伤员做手术
白求恩医生的故事是一段中加友谊的佳话,也是中加两国人民共同抗击侵略的见证。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坚定我们的信念,追求和平与友谊。让我们铭记白求恩医生的伟大奉献的事迹,传承他的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同时,也要向所有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们为保卫和平和中国人民的安全付出的一切。站在时代的巨浪之上,古今中外无数热爱和平的渴望汇成强大的力量,我们要带着这份炽热的情感和一往无前的勇气,与祖国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