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财产性收入包括哪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中西部农村的农民免费租房也没有人去住)

时间:2024-08-07 09:30:09

农民的收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提高农民收入,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如扩大农业补贴、减免农业税费、提高最低收购价、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过低等。

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拥有或使用财产而获得的收益,主要包括利息、股息、租金等。财产性收入可以反映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资产状况和财富积累能力,也可以增加收入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其中财产性收入为4750元,占比为15.5%;而同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1元,其中财产性收入为489元,占比仅为3.1%。这说明我国农民在财产性收入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和不足。

为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一些地方政府和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如盘活宅基地、发展集体经济、推进土地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其中,盘活宅基地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话题,也是引发争议的焦点。

宅基地是指农村集体所有的供本集体成员建造住房使用的土地,每个农户都有一定面积的宅基地使用权。盘活宅基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激活宅基地的闲置资源,让农民通过出租、出让、置换等方式获得租金或补偿收入,从而增加财产性收入。

然而,在实践中,盘活宅基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引发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盘活宅基地涉及到土地权属、利益分配、安置安抚等复杂的法律和社会问题,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的操作流程。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宅基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只有一些政策文件和试点方案,这给盘活宅基地带来了很大的法律风险和不确定性。

其次,盘活宅基地需要有充足的市场需求和有效的市场机制。但在中西部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外流严重、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宅基地的市场价值并不高,即使免费出租也没有人去住。

此外,盘活宅基地还可能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一方面,农民可能因为盘活宅基地而失去自己的住房和生活环境,导致生活困难和心理不适;另一方面,农民可能因为盘活宅基地而引发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导致社会秩序和村庄和谐受到破坏。

综上所述,盘活宅基地并不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好办法,也不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本途径。要真正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还是要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附加值、拓展农村就业渠道、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入手,让农民通过劳动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和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