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来临,春暖花开,踏青季节到了。看见满眼花草绿地,心情也格外美丽。
草坪除具有一般绿化功能外,还能减少尘土飞扬、防止水土流失、缓和阳光辐射,并可作为建筑、树木、花卉等的背景衬托,形成清新和谐的景色。草坪覆盖面积是现代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常被誉为“有生命的地毯”。
相比于红花绿树,草坪紧挨地面,分布更加密集,在水土保持上有天生的优势,另外绿叶衬红花也能缓解一下审美疲劳。既然不同的草坪有这么多种功能,那到底哪些草坪是能够踩踏的呢?

草坪能不能踩踏主要是由种植的草决定的。如结缕草、高羊茅、马尼拉等都是耐踩踏的品种。一般来说,如果养护跟得上,踩踏有度不致死的前提,冷季型草坪生长期长,耐踩。如果是重度踩踏,暖季型相对耐踩,因为其一般会蔓延生长。而暖季型草坪又有冬季枯黄的缺点,所以一些草坪会选择相对不耐踩踏的冷季型草坪。
但值得说明的是即便是耐踩踏的草种也不是可以无限制的踩踏。虽然说,一棵小草每天平均被踩八九脚,不但可以让病虫害更少,还可以长得更厚实。但是在公园的人群不是随机分布的,大部分的人都会去视野好的草地上休憩、玩耍,所以这块地方的草叶就容易被踩坏。草叶被踩坏,光合作用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外加不断踩踏,地面越来越板结,植物无法呼吸,养分和水分难以吸收,草自然就会死亡。这也是一些耐踩踏草坪也不允许踩踏的原因。许多公园人流量太大,一旦开放,草坪容易光秃。

草坪不允许游人踩踏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
本身是观赏性草坪、出于维护期或者生长期的耐踩踏的草坪、人流量过大不适宜开放、管理成本高。
相对于国外四季温度变化不大,草坪常年生长旺盛。我国不少地区四季分明的特点无疑让给草坪的生长带来了难度。再加上城市人口密集,开放草坪带来的草坪破坏、维护成本等均增多。这就是为什么国内比国外耐踩踏草坪少的原因。
一旦开放草坪,随之而来的是可能出现的养护成本、对草坪的评估和草坪垃圾的清理等等。
为保持草坪的美观,草坪的养护很关键,需投入较高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工序也非常复杂。比如,土壤不能选择施工废土或者普通土壤,否则容易滋生细菌和昆虫,影响草皮正常生长;需定时时清除草坪里的杂草,防止争抢养分;还需定时施肥,以促进草坪生长;在草坪生长旺盛的时候,要进行适当修剪。

当然,可以踩踏的草地较少并不是没有,一般来说没有围栏或者保护草坪标识的草地就能够进去玩耍了(具体视当地情况而定)。不过,草坪开放难能可贵,草地清洁也需要大家共同维持,禁止吐痰、禁止宠物排便、随手带走垃圾等等。

随着城市化的加强,中心地带离郊外越来越远,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对方便快捷徜徉大自然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堵不如疏,开放更多的草地,同时加强草地知识和环境保护的宣传,也能减少一方不停地喊不让踩,一方游人我行我素地在踩踏的乱象。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在逐步扩大可踩踏草坪的面积、使用新研发的耐踩踏草种、轮流开放和维护草坪。一些本地物种也被引入草地成为耐踩踏又耐看的草坪新宠。而那些因为省事而封闭的草坪也逐渐被重新打开,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场所也开始把可供游戏休憩的大草坪作为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