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格林威治天文台在哪里(格林尼治天文台)

时间:2024-11-12 10:30:27

英国的首都伦敦,有好多的历史建筑,像大本钟、白金汉宫、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等,大多数都在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旁边,泰晤士河被英国人称作是自己的母亲河。泰晤士河旁边的有一个小镇格林尼治小镇,也被翻译成格林威治,因为这里有一座历史建筑做格林尼治天文台,这里是本初子午线经过的地方,本初子午线也就是零度经线。

格林尼治天文台,一般是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研究天文学的,这里有有各种各样的天文仪器了,比如望远镜能看到很多神奇的宇宙景象,中国也有国家天文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等等,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历史比较悠久,它建立于1675年,1675年是中国清朝康熙时期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时间正是大航海时代也叫地理大发或者是新航路开辟时代,从15世纪到17世纪,在那个时候很多欧洲国家纷纷开始了探索海洋,像哥伦布、麦哲伦这些人,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

最早是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国家领先的,到了后来这个英国就后来居上了,英国的航海事业迅速发展,要知道海上航行真的没那么简单,不是说有一艘船雇一批人,马上就可以驾驶着船闯进大海中了。在影视剧中看到,每当发生海啸、台风或者巨浪的时候,无论多大的船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都是不堪一击的,所以说海上有太多的风险,其中最致命的危险就是迷路。迷路了在陆地上也会有树木,建筑可以来参照,大海上一旦失去了方向,除了头顶的太阳、月亮、星星周围没有什么可以参照的,四周都是一样的,如果是阴天,那就没有办法参照了。

在170几年,当时英国一支船队就因为定位失误,结果闯进了暗礁水域,好几艘船撞沉了上千人,就这样去世了,可见海上航行定位的重要性。这就需要经纬线了,地图上、地球仪上那些横着的叫纬线,竖着的叫经线,纬线对应的是纬度,经线对应的是经度,这些经纬线并不是大自然中存在的,它是人类为了方便定位和使用,在地球仪上,地图上画出来的。地球仪纬线的长度是不一样的,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往南北两极纬线的长度就越来越短,到南北极点就为零。经线都是一样长的,这些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就形成了经纬网。网上的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固定的,在海上航行的话,知道船的速度和航行的时间是不是就能计算出路程,再参照一下经纬度,就知道船走到了哪里。


人们规定把赤道定位是零度纬线,往南北依次增加到南北极点分别是90度。可是经线的长度都是一样的,都是北极点到南极点,用哪一条做零度经线呢?这就比较难了。所以早期的时候各个国家的航海家使用的标准不一样,法国以他们认为的某条经线作为零度经线,西班牙又以经过他们国家的某条经线作为零度经线,其实没有什么标准,这就让英国人很头疼。为了更好的服务航海导航和天文学的研究,英国人干脆就决定在格林尼治这个地方建立一座天文台,更好更精确的地标,这就诞生了后来的格林尼治天文台,也有的翻译成格林威治天文台。

1675年也就是康熙14年格林尼治天文台开始建造了,第二年就完工了,英国国王还专门为此设立了皇家天文学家的职位,首任皇家天文学家是由一个叫做约翰弗兰斯蒂德的天文学家担任。他也是天文台的首任台长,他就开始观察记录各种恒星,积累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并且负责主持测量精度这件事儿。弗兰斯蒂德之后,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台长也非常有名,他叫做埃德蒙哈雷,也就是发现了哈雷彗星的那个天文学家,他的名字也被用来命名哈雷彗星。

弗兰斯蒂德哈雷和牛顿是一个时代的,哈雷和牛顿关系也非常好,但是有点死板,当时牛顿是英国皇家科学院的院长,他的万有引力研究到了关键阶段,正好需要弗兰斯蒂德的月球观测数据来证明,但是弗兰斯蒂德说不能给牛顿。牛顿就找到在天文台工作的哈雷帮忙,哈雷偷偷拿了一部分弗兰斯蒂德的数据,牛顿把这些数据放在书里出版了,结果弗兰斯蒂德知道了很生气,把大多数书买了回来,然后给烧了。虽然说他们之间有一些矛盾,他也很固执,但他很有毅力,而且耐得住寂寞。

当上了天文台的台长之后,弗兰斯蒂德就直接住在了这里,每天坚持观测,从来不间断记录了3000多个恒星的数据,它也是为天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说回到精度测量,设立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可是精度测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你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知道了速度和花费的时间,两个相乘就会得到路程,这里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这里边需要涉及到时间了,那个时代不像今天,精度数据被人们称作是精度之战,毕竟谁掌握了更精确的精度,谁在航海上就有更多的主动权。

英国国会当时就在牛顿的建议下专门颁布法案设立了一项奖金,谁有办法将赤道上的精度精确到半度以内,奖励2万英镑。2万英镑相当于人民币得2000万了。这么大一笔巨款,可见当时英国政府对这事儿的重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大家都去努力,最后英国一个自学成才的钟表匠,叫做约翰哈里森,他就开始设计专门的用来航海的钟表。经过了7年多的努力,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改进之后,哈里斯终于在1735年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航海钟。他一直改进,一直改进到1769年的时候制造出了,历经30多年5个版本,这一版航海钟的误差只有不到8秒,在哈里森以及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努力之下,他们终于解决了航海过程中精度测定和时间的问题。

渐渐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名气就大了,这条经线也成了很多航海船只的参考线。到了19世纪中期的时候,全世界超过2/3的船只都已经用这里的经线来作为起点,1851年英国就正式把通过格林尼治的这条线确定为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当然了,当时法国也有他们自己的本初子午线,他们不认为要以经过伦敦的这一条作为本初子午线,到1884年有20多个国家在美国的华盛顿就召开了一次会议,他们称这个会议为国际经度会议,这些国家就讨论说得用一个标准,不然全世界这航海的船太乱了,大家投票就同意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这条经线作为全球精度计量的标准参考线,就是说这条是本初子午线,零度经线以东就是东经度数,往西就是西经度数。

大部分国家都同意,所以法国也被迫接受了英国穿过格林尼治的这条经线为本出子午线。建于1675年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是旧址,从建立之后一直使用到20世纪40年代末,后因为离伦敦很近,随着伦敦的人口工厂增加,夜晚的光污染等原因。天文台就搬到更加郊区的地方了,也叫格林尼治天文台。所以现在这个格林尼治小镇的就是天文台的旧址,已经成为了一处可以参观的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世界遗产。

现在如果去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参观大概是西经74度左右,本初子午线特指零度经线从北往南通过了英国,法国,西班牙三个欧洲国家,然后还有几个非洲国家最后到了南极。不过零度经线并不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线,划分东西半球的线是零度经线的再往西20度,也就是西经20度和对面的东经160度。这是因为东半球西半球划分的时候不能经过那么多城市,零度经线经过好多城市,如果以零度经线来划分东西半球,俩邻居有可能我们家是东半球,你家就是西半球了不合适。所以一定要画在人烟稀少的大海上,就像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一样的,它要画到大海上这样的是比较合适的。

很多人都喜欢来到格林尼治天文台,左脚跨在西经上,右脚跨在东经上,就让那条铜线从两脚下穿过,这种感觉非常的舒服,从1999年开始,这里有一间子午线房间,房间里就会射出一束绿色的激光和子午线在同一条经线上叫做千年激光子午线,这是当年为了迎接新千年特意设计的。另外天文台旧址大门外的墙上还挂着一面大钟,是1852年制作的,上面写着本钟为全世界指示时间。那也就是说把零度经线的作为世界时区的起点,本初子午线往西,每隔15度晚一个小时,往东每隔15度早一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