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放荡不羁形容怎样的人(书法狂人的放荡不羁)

时间:2024-09-24 09:45:15

狂人是指那些性格放荡不羁,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敢于打破规矩,追求强烈而极致效果的人。在书法发展的长河中,就有许多这样的“狂人”,他们有的外表狷狂,出言不逊,有的含蓄内敛但内心却如不系之舟。这些人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经典名作,让书法具有撼动人心的感染力。

唐朝张旭生长在一个官宦家庭,他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跟随舅父大书法家陆彦远学习书法。张旭的书法被吴道子和颜真卿所仰慕,吴道子还曾亲自登门请教。

张旭受到魏晋时期的名士放浪形骸的影响,在看到公孙大娘舞剑后,更进一步把“剑器”糅合到书法中。据记载,张旭往往在饮酒后作书,挥笔大叫,将头发浸入墨汁然后书写。待到酒醒后,张旭看见自己的“狂作”,视之为神异是不可能重新做到的。

张旭的狂傲不仅没有受到后人的批评,反而是一致的赞扬。这是因为他的狂放看似任情肆意,但是其中笔画之间还是具有娴熟的技法和森严的法度。张旭的狂草成就后人恐怕只能望其项背,与其说他狂放不如说这是一种纯熟干练之后的恣意挥洒。

王铎是明朝后期的名臣,在明末的党争之中他反对安抚,与主和派激烈争辩,失败后告老还乡。但是清军入关后,他又降清做了贰臣成为了他不可抹去的人格污点。

也许是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所赐,王铎的书法散乱狰狞,犹如银蛇缠身、天旋地转。在一般人看来,王铎书法狂放,有“破鬼胆”的称号。

王铎说:“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雅,易学故也。”他曾经遍临古代名帖,力求古人的奇妙变化,避免时下人所追捧的柔媚低俗。王铎的狂其实求新、求变的倔强和坚持。

他晚年不无哀叹的说:“我学书三十年,海内一定有我的知音!”他的书迹后来被带去日本,一直影响了日本的当代书法,这恐怕也是他未曾预料到的吧。

杨维桢是元朝的诗人、书画家,也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他反叛传统被视为异端。杨维桢曾经得到一把古代的铁剑,由于元朝不允许民间拥有兵器,他就把铁剑铸造成一支铁笛在隐居处独自吹奏,因此他又字号铁笛道人。

杨维桢的书法与其性格如出一辙,字形奇崛峭拔、狂放不羁,与当时赵孟頫俊秀、平和的书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显然是他与所谓正统的对抗和反叛。

杨维桢的书法功力深厚,他不和常规的把楷书、行书、隶书融为一炉,形成了变化多端、狂放雄强的磅礴之势。后人评价他,看似东倒西歪实则是古朴雄壮的典范之作。所以杨维桢的狂放是反抗传统束缚的个性挥发。

谈到反抗传统,苏轼当属“天下第一”了。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个温文儒雅的学士,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与反抗和狂放划上等号。

苏轼的书法是“宋四家”之首,他一生坎坷多变,从早年的精炼细致到晚年的渐近自然,显示出他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也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

苏轼在被流放后,歪七扭八地写下了著名的《寒食帖》,字迹潦草毫无章法可言。他曾说:“我书造意本无法”,这种狂放的豪言无疑是对传统守旧的重重一击。

他所强调的“无法”,是要放弃对于技术的求索,而要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追求。苏轼写字是枕腕、侧笔,一幅怡然自得的神态,所以他写出的字像小胖墩一样,他曾自嘲:“我的字是石压蛤蟆体”,然而黄庭坚在他面前却是不敢称尊的。

苏轼早年有许多秀美的书迹传世,但是唯独就是这“无法”的《寒食帖》被封为“天下行书第三”,可见后人看中的还是他的狂放和豪情。

这些书法狂人显示出的是强烈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精神境界,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也许被归为异端,但是经过时间的考验他们都以成为了经典。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描绘了一个狂人的言行,普通人看了会心生恐惧,但是他的目的是对于封建传统的批评。书法是艺术,需要的正是这种敢于批判传统的“狂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