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是爱国知识分子建设西北的一次长征。65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员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来到古都西安,在一片原野麦田中拉开了扎根西部的序幕,西迁人的爱国奋斗孕育出了伟大的西迁精神。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西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知识分子群体爱国奋斗的时代坐标。这一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代知识分子忠于祖国人民、担当责任使命,书写新的时代答卷。
胸怀大局:“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
新中国成立之初,亟待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而工业布局不合理、西部高教力量薄弱,是横亘在国家经济建设面前的两座“大山”。
1955年,党中央作出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至陕西西安。消息传来,振奋的情绪在交大师生间涌动,“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为建设国家而拼搏开拓的崇高使命,深深吸引感召着老一辈西迁人。
1956年,他们义无反顾踏上首批西行的列车。“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我国电机工业的奠基人钟兆琳,带头西迁时已近花甲之年。他说:知识分子决不能失信于人,失信于西北人民!”将瘫痪在床的妻子安顿在上海,钟兆琳只身一人来到西安,在他的努力下,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成为国内第一个基础雄厚、条件较好、规模较大、设备较完善的电机系。
我国热力工程的先驱陈大燮教授,处理掉上海房产,举家西迁,临终前把毕生积蓄捐给学校设立奖学金,以奖励优秀的研究生……“长安好,建设待支援,十万健儿湖海气,吴侬软语满街喧,何必忆江南!”1957年发表在校刊上的这首《忆江南》,道出了西迁人奉献青春、挥洒汗水的豪情壮志。
如今的西安交大校园,一间间校舍、一棵棵草木,都诉说着这一段火热的岁月——来自四面八方的几千名工人1年内完成了十几万平方米的校园建设任务,一所大学所肩负的使命,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一甲子时光荏苒,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人才在祖国的西部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艰苦创业:“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交大西迁博物馆里,一张粉色的车票,承载着那段激情燃烧的记忆。那是1956年交大人的西迁专列乘车证,上面印着一句话——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迁校之初,这所麦田中的大学是南方学子从未见过的景象:马路不平、电灯不亮,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街”,毛竹搭建的草棚大礼堂冬冷夏热、顶棚透光……艰难困苦阻挡不了西迁拓荒者创业创新的理想信念。
1956年至1959年交大西迁期间,先后兴办了17个新专业;西安校园的实验室面积是上海老校区的3倍,有些实习工厂的条件和环境在当时属于一流。
64年前,18岁的陶文铨初到西安入学报到时,交通大学马路两边新栽的梧桐还只有手臂粗细,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和梧桐树一起扎根于此的陶文铨,也已是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教授。这位八旬院士坚守三尺讲台已50余年,他指导过的学生中,已涌现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多位国家栋梁。
从能源动力科学家陈学俊、金属材料学家周惠久,到计算机科学家郑守淇,再到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家郭烈锦……一代代交大人薪火相传,用科学服务祖国建设,培育了大批扎根西部、建设地方的优秀学子,把西迁精神播撒在黄土地上。
赓续血脉:西迁大树根深叶茂
六十五载初心不改。深度融入国家建设发展,如今的西安交大已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人才中心和科教高地。2020年4月,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老一辈交大人用爱国奋斗实践熔铸而成的西迁精神,已成为一代代交大人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梦想的坐标。接续传承,不辱使命。西迁65年来,西安交大累计为国育才近3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在中西部工作;培养出的51名中国两院院士中,近一半扎根西部。
“西迁精神已然成为交大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印记,激励一代代交大人勇担国家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卢建军说。
秋去冬来,西安交大内的梧桐树开始褪去金黄,为下一个春天积蓄力量。这些西迁而来的梧桐树,见证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岁月,孕育着未来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