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读杜甫,可知他将自身命运与大唐盛衰相系,可知他与百姓血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可知他一生奔忙匆碌,泣血而歌。从意气飞扬的《望岳》,到清旷孤绝的《登高》,乃至深恸哀绝的《蜀相》,一字一句中,我们听到的是少年的壮志,是中年的落寞,是老迈而报国心不死,是辗转一生的求索和追寻。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命途多舛。而面对这样的人生困苦,杜甫总是将他的笔触指向现实生活,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和事件。
鲁迅先生说:我总觉得陶潜(陶渊明)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这首诗大约作于761年,当时住在成都的杜甫“近无李白消息”,算来两人已有十多年没有见面。杜甫哀怜李白“佯狂”,怜惜李白的才能(尽管人们对卷入永王李璘一案的李白喊打喊杀),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概括李白一生的形象,呼唤李白回归故乡江油“匡山读书处”,这样两人就又能重聚了。这是杜甫为李白写的最后一首诗,762年,李白在当涂去世。

《龙门》
杜甫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川水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龙门山是洛阳城南天然门户,古称阙塞、伊阙等,从北魏开始在龙门开凿石窟(如图中下部分)。杜甫写此诗时已进入而立之年,又一次路过龙门,山河依旧,世事沧桑(都城已从洛阳迁回长安,杜甫的父亲也已去世),他感叹韶华易逝,未来还能有几次能再经龙门?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745年秋,杜甫重游鲁郡(今山东兖州),拜访了寄住在那里的李白,两人结伴同游,去寻访鲁郡城北姓范(排行第十)的隐居者。诗中描述了他和李白亲如兄弟的关系,讲述了寻访经历片断(借《李白杜甫与济南》,暂欠邮戳)。

《忆昔行》
杜甫
忆昔北寻小有洞,洪河怒涛过轻舸。
辛勤不见华盖君,艮岑青辉惨么麽。
千崖无人万壑静,三步回头五步坐。
秋山眼冷魂未归,仙赏心违泪交堕。
弟子谁依白茅室,卢老独启青铜锁。
巾拂香余捣药尘,阶除灰死烧丹火。
玄圃沧洲莽空阔,金节羽衣飘婀娜。
落日初霞闪余映,倏忽东西无不可。
松风涧水声合时,青兕黄熊啼向我。
徒然咨嗟抚遗迹,至今梦想仍犹作。
秘诀隐文须内教,晚岁何功使愿果。
更讨衡阳董炼师,南浮早鼓潇湘柁 。
唐代,王屋山是全国道教活动中心。744年,杜甫随李白北渡黄河,到王屋山游历访道(学界认为,诗中“华盖君”即指司马承祯)。虽访道未果,时隔多年,杜甫仍对王屋山之行念念不忘,先后写了《忆昔行》和《昔游》两首诗,回忆那纵情山水的往事。

《上阳台帖》
杜甫
山高水长,
物象千万,
非有老笔,
清壮可穷。
744年,李白与杜甫同游王屋山,去阳台宫拜访司马承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仙宗十友”之一)。不料“玉棺已上天”,司马承祯早已仙逝,面对司马承祯的书画,李白挥笔写下这首四言诗,借称赞王屋山的山水,赞颂司马承祯的才艺,抒发对他的仰慕之情,这首诗的诗稿后世称《上阳台帖》。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造成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从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 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名声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寺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陈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的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深深。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阁夜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世音书漫寂寥。
这首诗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的夔州确是荒僻的山城,诗人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自然“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首联总揽阁中所见夔州冬夜萧森景色,也点明了节令和地点,写出诗人异乡作客的无限感慨。首句“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个“催”字颇为灵动,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
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独伤老大之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这一联总写由昼及昏,从暮到夜景色的变化,造成了笼罩全篇的动荡萧森气氛。颔联承上继续写景,由总写具体到截面,时间也由夜中到了五更。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值五更欲曙之时,愁人不寐,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大江流动群星,与诗人流落的身世何等相似。
诗人笔下的景色是饱含丰富感情的艺术形象,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情思。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出句重在写“声”,重在写听觉,对句重在写“色”,重在写视觉。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宏,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颈联虽然仍写拂晓前所闻,然而承中有转,笔锋指向了夔州四野的人事。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可见死者之多,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
“夷歌”,指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止一处。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出句和对句都是写听觉,仔细品味可以推测出句写近处,对句写远处。由此种种声音,衬托出诗人心绪不宁。尾联写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由眼前的人事引出无限感慨,以浩叹结出诗旨。
“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西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上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其二》)一世之雄,如今却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音书”,词意平列。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忧愤感伤的情绪。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自己眼前这点寂寥孤独,算不得什么。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此诗向来被誉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
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笼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全诗在身世之感中,织入了对国家、人民、时代的深切忧虑和对历史兴废的深沉思考,具有深厚的内容和广阔的时空感,这种精深的立意正是杜甫的超胜处。愿没有战争,人世平安呀。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首诗是杜甫在初夏时节所作,描绘了初夏时节自然界的美丽景象。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杨花、荷叶、雉子、凫雏等自然元素,以及它们在初夏时节的生动景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命成长的感悟。杜甫以其精湛的诗艺和深沉的情感,将这些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生机勃勃的初夏自然之中。

孤雁
唐 ·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
离群的孤雁既不饮水也不啄食,边飞边叫的声音里饱含对同群伙伴的思念。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 孤雁望断天涯,仿佛依稀看见伙伴们就在眼前;哀鸣不绝,好像愈发听到了同伴们的呼唤。 野鸦完全不解孤雁的念群之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

《春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写春望所见——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杂草丛生,数目苍苍。这一点既点明了写作背景,又融情于景,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颔联突出了时局的危殆和诗人心情的沉痛。颈联表达了诗人于连绵战火中期待家人焦急的心情,表达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只深。

《江村》
[唐]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绝句漫兴九首·其六》
唐·杜甫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来去无意,如此心宁静,优雅随之。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
在人生的清醒的时刻,关于过去的一切,就留在挥别的释重里,在这一个宁静的世界中陪我一路安然,笑看花开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