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是河南省辖市,地处华中地区、河南东部、中原腹地、黄河之滨,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西与省会郑州市毗邻,东与商丘市相连,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黄河,与新乡市隔河相望。全市总面积6166平方公里,总人口560万人,现辖兰考、杞县、通许、尉氏4县和祥符区、鼓楼区、龙亭区、顺河回族区、禹王台区5区。

开封市在河南省位置示意图
开封的先民活动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夏朝自帝杼至帝廑在开封一带建都217年,史称老丘,这是开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商朝在开封一带建都27年,史称嚣。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的古城村构筑城邑,屯兵储粮,并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公元前156年,西汉景帝即位,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启封”也就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城市名称的由来。

开封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八朝古都”之称,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相继在此定都。特别是北宋时期,开封是当时世界第一大都会,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自宋代以后,历代王朝都把开封作为中国北方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开封人民创造了灿若星辰的宫廷文化、府衙文化、忠烈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菊花文化、戏曲文化、书法文化。开封历史上涌现出县委书记好榜样焦裕禄、铁面无私的包公、满门忠烈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变法图强王安石、破秦救赵信陵君、画家张择端、文学家蔡邕、诗人阮籍、教育家林伯襄、历史学家范文澜、哲学大师冯友兰等名人大家。

祥符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地处中原,北依黄河。历经千载,自秦置县,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设祥符县。民国2年更名为开封县,2014年10月撤县设区,由开封县更名为祥符区。祥符区东与兰考县、杞县接壤,西临开封市禹王台区,南与尉氏县、通许县接壤,北临黄河。西距郑州70公里,距开封市中心仅7公里,东离连云港500公里,境内公路总里程为471公里。总面积1302平方公里,总人口82万。 祥符区境内文化底蕴深厚,辖区内有中国四大名镇之首朱仙镇、汉代郡国之城陈留镇,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以及“朱仙镇木版年画”和“祥符盘鼓”2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禹王台区位于开封市的东南部,被称为古城的南大门。他的前身为南关区,是2005年开封市行政区划调整成立的新区,因千年古园禹王台坐落于此而得名。新区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12.49万。禹王台区交通便利,陇海铁路穿境而过,310国道横贯东西;东临阿深高速、106国道,西傍京广铁路、京珠高速,距新郑国际航空港仅50公里,南靠日南高速,北临连霍高速。开封火车站、长途汽车中心站均在辖区内。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使禹王台区成为豫东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禹王台区旅游资源丰富:千年古塔——繁塔,是开封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千年古园——禹王台,记载着大禹治水的英雄事迹;著名的开封古城墙,见证着铁马冰河的征战岁月......众多的名胜古迹,使禹王台区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旅游和度假胜地。
鼓楼区位于开封市区中心,因明建清修的“钟鼓楼”而得名,是全市商贸、旅游接待、金融服务中心和古城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全区总面积58.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3.6万人。鼓楼区位优越的城区,郑(州)民(权)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郑州国际机场50公里;京珠、连霍、日南、大广高速、郑民公路纵横交汇;随着郑汴物流通道建成通车,鼓楼区已成为开封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首选之地。随着华夏大道的通车、陇海铁路以南地段开发进程加快,区内310国道两侧及华夏大道以南区域已成为郑汴新区的重要产业组团,越来越受到中外客商的青睐。
鼓楼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独具魅力的府衙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千年古刹大相国寺、“中国第一道观”延庆观、气势恢宏的开封府、威严耸立的包公祠、古色古香的书店街等文化古迹散布区间;区内的包公湖波光粼粼,风光无限;汴京水系之冬凝园、秋韵园演绎着北宋皇城所特有的桨声灯影与廊苑仙葩。
龙亭区位于开封市中北部,因龙亭而得名。 明代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在此建周王府,后因黄水泛滥,渐成废墟的煤山上建了一座"万寿宫",内设皇帝牌位,文武官员定期到此朝贺遥拜,后改称"龙亭"。龙亭区总面积91.5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人。
龙亭区景色宜人,底蕴深厚,是开封市最重要的风景旅游区。龙亭辖区景点云集,有龙亭公园、清明上河园、山陕甘会馆、翰园碑林、天波杨府、万岁山等名胜古迹和黄河游览区、柳池、潘家湖、杨家湖等自然景观。环境优美,人文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清明上河园古风依然、宋韵犹存;万岁山潇洒江湖、快意恩仇;龙亭公园金碧辉煌、气势恢弘。另有雕梁画栋的山陕甘会馆、碑刻园林之冠的翰园碑林、一门忠烈的天波杨府,均为开封市标志性景观。
顺河回族区1953年建区,因惠济河纵贯辖区、回族群众相对聚居而得名,是全国5个少数民族城区之一,也是开封市“中保”“东兴”发展布局主战场。全区总面积86.73平方公里,全区常住人口为22.7万人。
顺河回族区境内人文景观众多,文化遗存丰富。因古老的惠济河纵贯辖区和回族群众聚居而得名。这里拥有天主教河南总修院旧址、祐国寺塔、刘青霞故居、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开封东大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张钫故宅、北清真寺、河南贡院碑、开封天主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王家胡同清真女学堂、刘峙故居、河南省佛学社旧址、田家宅院、岗西墓群、毛泽东主席像、四面钟、文殊寺街清真寺 (照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有汴京灯笼张和开封市东大寺武术馆两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辖区内民族餐饮品牌集聚,庞记桶子鸡、沙家牛肉、双麻火烧、羊肉汤等一批老字号独具特色。

兰考县地图
兰考地处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弯,开封、菏泽、商丘三角地带的中心部位,北纬34°82ˊ00.00〞,东经114°82ˊ00.00〞,全县总面积1116平方公里,总人口87万。兰考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绿化模范县、著名的“泡桐之乡”。
兰考县位于豫东平原,是黄河故道上有名的老灾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被人们称作“三害”,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自1962年12月焦裕禄到兰考县赴任开始,就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三害”的严重性和除“三害”的紧迫性,对兰考县的受灾情况进行全面的排查。他首先统一领导班子的思想,树立模范典型,并亲自督促指导全县开展生产自救。
1963年7月到11月,焦裕禄先后成立风沙勘查队、治水调查队、盐碱地普査队,总称“三害”调查队。此时,焦裕禄的肝病已经日渐严重。他经常忍着病痛,亲率“三害”调查队查风口,探流沙,追洪水,行程2500多公里,通过实地勘查和丈量,绘制出兰考县“三害”受灾图。焦裕禄与其他领导干部一起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取得除“三害”斗争的初步胜利,鼓舞人们改造恶劣生产环境的斗志,坚定人们自力更生根除“三害”的信心。
1964年2月11日至28日,焦裕禄被批准回博山老家探亲。这是他自1947年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家探望母亲。1964年春,在除“三害”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焦裕禄的病情也进一步恶化。3月21日,焦裕禄在下乡检查工作时病倒了。3月23日离开工作岗位,赴外地就医。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病近,时年42岁逝世前,他仍惦记着兰考的工作,并向组织提出求:“我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后,希望把我埋在沙丘上,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逝世后,兰考人民继承他的遗志,奋力拼搏,经过40多年的努力,已将当年焦裕禄亲手绘制的那张彻底改变兰考县贫穷落后面貌的蓝图变成现实,号称兰考“三害”的风沙、盐碱、内涝被根除。

杞县地图
杞县位于河南省东部,隶属八朝古都开封市,总面积1243平方公里,耕地133万亩,辖21个乡镇、总人口120多万,是开封市第一人口大县。杞县历史悠久,商朝时建立杞国,距今已有3700年的历史。杞县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古有商代名相伊尹、西汉刘邦著名谋士郦食其,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女诗人蔡文姬等历史名流。

通许县地图
通许县北距开封45公里,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北,地处豫东平原。东接杞县、西连尉氏,南邻扶沟、太康,北交开封县。东西宽30.5公里,南北长34.8公里,总面积7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7万人。
通许县是一座人文与自然景观辉映的县城,明有八景为:羽墓春云,指羽墓春天景色;寇坟秋雨,指寇准墓在秋季细雨连绵景色;柏岗晚渡指柏岗渡口傍晚景色;双沟夜析指船只灯光点点,村内梆声阵阵尔,一番夜间动人景色;蜀主荒坟指五代十国时蜀国主孟昶墓;上仓故址指县西城耳岗村五代时交通便利,运粮车马川流不息景象;鸑鷟晴岚指在通许县东南部有一丘岗,传有凤凰集落此岗,这里冈峦起伏,雾气腾腾,景色引人入胜;练城晚照指练城一带古称练兵之地、人烟密集、市井繁荣、晚霞普照,景色动人。
尉氏县位于豫东平原,属河南省开封市。东邻通许、扶沟县,南与鄢陵、长葛县接壤,西与新郑县交界,北与开封县、中牟县相连。南北长40.77公里,东西宽43.76公里,总面积约1307.7平方公里,总人口83.98万人。
尉氏,地处豫东平原,自秦始皇三年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春秋为郑国之东鄙(指边远的地方),为囚禁尚未定刑的犯人之别狱。郑国委派大夫“尉氏”为掌狱官,此地为其封邑,故得名。尉氏县境内以大夫之姓氏称尉氏邑境内文物古迹众多,现存有三国时期阮籍啸台、北宋兴国寺塔、清末刘青霞故居等多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战国军事家尉缭、东汉文学家蔡邕、“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并称“尉氏三贤”;“建安七子”中的阮瑀、“竹林七贤”中的阮咸,以诗文、音律彪炳史册;辛亥女杰刘青霞,素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称;表演艺术家唐喜成、牛得草享誉中原,“梅花大王”王成喜蜚声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