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外确实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而且级别还不低。员外是员外郎官职的一种简称,员外郎也可以称为外郎,通称副郎。
三国时期魏国末年开始有员外散骑常侍的官职,到了晋朝初年又有员外散骑侍郎这个官职,”入则规谏过失,出则骑马散从”,都是较高贵的近侍官。南北朝时期,又出了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官职,都在官名上加“员外”。隋朝的时候,在尚书省二十四司,每个司都会设置员外郎一人,是各司的次官。唐朝的贞观时期之前,员外郎还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司,后来到唐开元,李隆期觉得这个官职比较低,就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宋朝前期,在六部的官司职中,各有员外郎一名,当时是正七品。
那么为什么员外给大家的感觉都是土财主,大富人的家主的通称呢?

因为从宋朝开始,出现了买卖官帽子的情况,不是官位,属于正员之外,有点像外聘工的意思,当时卖出去了上千个正员之外的“员外郎”,这类官职不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 既非朝廷官员,自然没有官职员外郎的权利与义务,后来发展成有钱人互相见面都称员外,老百姓见了有钱人也叫员外,真叫遍地可见“员外郎”。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官制的改革,员外慢慢就变成了一种虚职、闲职,沿袭了宋朝,地主、商人有钱都可以捐一个员外的官职来做,那会朝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允许通过花银子来买这种官帽子。
清代六部中下设不同职能的清吏司,各司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从五品。相当于现代的“副厅级”比县令的“正七品”(正处级)还要高,清朝的李卫花钱买的官职就叫“员外郎”。

所以每一个时期的员外称呼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称呼的意思也是不一样,有一种民间称呼,有一种是员外郎官职的称呼。

像员外这买卖的官职,实权不大,朝庭有财政收入,买官的人也有了面子 ,有了地位,双赢,所以能当上员外郎的人都是有钱人,一般为地主豪绅,以及富商,后面就慢慢演变成有钱人的俗称了,比如梁山好汉玉麒麟卢俊义,河北首富,所以大家都尊称他为卢员外。有点类似现今社会的客套话老总的称呼了。
员外,从尊贵没落到变成了世俗化的代称,是经过历朝历代慢慢演变的,到了现代社会,员外这个称呼就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