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一句话叫做“四大皆空”,什么是“四大”呢?

仅凭朴素的直觉可能会认为其中必有“天大、地大”。这并非毫无根据,老子在2500年前的《道德经》中就讲“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教的“域中四大”是指道、天、地、人。
但佛教的“四大”,其实指的是地、水、风、火“四大种”,即构成物质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与阴阳家邹衍提出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回答的是同一个哲学问题,与古希腊恩培多克勒总结的水、气、火、土“四元素说”有异曲同工之处,不知道是否有相互借鉴。

“地”不是脚下的土地!
《俱舍论》讲“地谓显形,色处为体,随世间想假立此名。”也就是说“四大种”所谓的“地”,是从方便世人理解、接受的角度,假用“地”的名字。脚下的土地是“地”显示的形相,但并不是它的本体,水、火、风也是如此。“火”并不是那种能够看到在燃烧的“火焰”,而是类似于“能量”这样的概念。“四大种”都是概念化的玄学意义上的“地、水、风、火”。
为什么叫做“四大种”?
“种”取“种子”的含义,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地、水、风、火四种元素所造。“四大皆空”和“色即是空”的意思是一样的,是说物质世界都是“空”。
之所以叫作“大”,一方面是体大形相大,“体宽广故”“形相大故”。比如大地、大海,用大来形容最为贴切。按照其设定的世界观,世界的最底层是风轮,“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广无数,厚十六亿踰缮那。如是风轮其体坚密。”换算下来,风轮厚度在128亿公里-480亿公里之间,已知太阳系的直径约90亿千米,风轮大不大?另一方面是作用很大,“或起种种大事用故”。按照其说法,婆娑世界的形成、维持、毁灭,均与“四大”有关。比如“日月众星依何而住?依风而住。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共引风起,绕妙高山空中旋环,运持日等令不停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