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西厂锦衣卫服装(锦衣卫的服饰)

时间:2024-11-06 08:15:19

飞鱼服属于赐服,非皇帝赏赐而不能得,且一般而言受赐的外臣品级很高,民间不能不会也不敢滥穿。


锦衣卫作为皇帝最贴身的护卫亲军身份特殊,他们的服饰很大程度上代表皇权,他们怎么穿取决于出现场合及参与的活动性质,这些在《大明会典》都有记录。


锦衣卫堂上官

锦衣卫堂上官是锦衣卫的高级官员,多数时候是锦衣卫一把手,一把手并不一定是指挥使,在该卫指挥使往往不是最高军衔。


但凡皇帝有召见群臣的政务活动,堂上官都要陪侍左右。正旦、册封、三大朝会等非常正式的场合,文武官员穿朝服,锦衣卫堂上官也穿朝服,而且是色(大红色),这点和其他官员没有差异。


非正式场合文武官员穿常服,锦衣卫堂上官也穿常服,补子对应自身品级。

《徐显卿宦迹图》之金台俸敕


指挥使是正三品武官,补子按规制是虎豹,上图锦衣卫堂上官穿大红狮子补,说明他的品级超过了三品。


传世的明画中有一张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李佑的画像,他的补子却是五品文官的白鹇。李佑与张居正李春芳都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他官最大做到正四品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广州。他还会带兵,在江西和广州任上都出色的镇压过反贼,和总兵俞大猷一同砍过人,但后来被弹劾致仕,不知这块低品补子和弹劾有无关系。

南京锦衣卫指挥使,不是北京的。


如果皇帝要出宫祭天地社稷或者郊游,锦衣卫堂上官就不能再骚包红的吉服,而要俱凤翅盔、锁子甲、悬金牌、佩绣春刀,这套行头咱看大汉将军。


大汉将军

专门负责皇帝随行安保的优秀的锦衣校尉叫大汉将军,听着霸气其实就是兵。


大汉将军执勤时不分场合都穿甲胄,当然他们的甲胄并不是实战甲胄,而是改良过的注重威仪的铠甲礼服,既有参考实战甲胄的部分也有夸张的地方。其实在一些寺庙我们很容易见到明大汉将军的甲胄原型——韦陀

山西平遥双林寺明代韦陀彩塑


寺庙彩塑的形象既要贴近民间又要神化,而宫廷就是最好的参照,许多民俗都是这样来源于生活但以高于生活的方式存在。


小常识,寺庙的韦陀像有三种造型:降魔宝杵扛肩上或端胸口,表示寺庙接受游僧免费挂单三天,上图缺失的左手拿的就是宝杵。如果宝杵端在腰间,表示寺庙给同行免费挂单一天。如果宝杵尖杵在地上,表示本寺庙不免费接受同行挂单,免开尊口省得尴尬。


大汉将军的甲胄和武器有几种,主要根据场合和岗哨位置变化,基本原则是离皇帝越近越华丽。

左中图来自明画《徐显卿宦迹图》,右为Q版衣冠志,像不像韦陀。

他们手执金瓜,不听话的大臣会被皇帝赏金瓜击顶,修过《太祖实录》的李时勉被明仁宗(仁宗啊,得气成啥样)赏了金瓜,锦衣卫锤了17金瓜,没打死,断了3根肋骨。


像大朝会这类非常正式的场合穿金盔金甲,次一级的场合或岗位穿明盔甲,殿外差不多就是红甲、青甲、布甲,头盔跟着铠甲戴,也分金盔、铁盔、红盔、帽儿盔之类的红缨盔,佩腰刀——不是绣春刀,执金瓜、斧钺、弓矢、大刀之类的兵器。


明代许多宫廷画师合力创作的万历《出警入跸图》长卷,详细记载了万历骑马去昌平皇陵祭扫,再坐船回京的过程,画面非常详细。抗战时画卷随南迁国宝辗转避难,49年去了台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馆

万历《出警入跸图》,前两个金盔金甲应该是锦衣卫千户或百户,后面的大汉将军,方阵穿的明式盔甲和长罩甲。


普通校尉

除大汉将军外锦衣卫还有负责缉事捕盗的其他校尉和力士工匠,他们怎么穿并没有规定,多根据办事场合与事务性质自己决定。一般而言,普通校尉力士的穿着与其他军卫并无太大差异,就是罩甲、直身、贴里、曳撒等主流款式。


到明朝时甲胄和冶铁技术都已比较先进,铠甲材质大多由钢铁制造,明初以金、银、黑色为主,铠甲种类较多,如齐腰甲、柳叶甲、长身甲、鱼鳞甲、曳撒甲、圆领甲。明中期随火器盛行旧式盔甲被淘汰,可以防弹丸的新式锁子甲、罩甲、布甲、绵甲开始流行。


罩甲

罩甲是明代最常见的铠甲款式,改良自元代的布面甲。元代的布面甲以布为里,中间缀铁甲片,外面钉甲钉,能有效防住劈砍和穿刺。明的罩甲比元的布面甲轻便,只在布上编一层甲片,款式像对襟短袄或马甲,无袖,还去掉了披壁。无腿裙的短罩士兵穿,有褪裙的将官穿,防止骑马时被砍大腿。

明《王琼事迹图》左图有腿裙,右图无腿裙。


罩甲还有一种注重装饰的款式,不要甲片只在纯布外侧装有金属铆钉,这样布甲可用的材质就非常多,尤其锦衣卫旗手卫这类需要衣着光鲜华丽的,于是各种杂色的缎面甲开始出现,如青布甲、紫花罩甲、青白绵布甲等等。

明《徐显卿宦迹图》的锦衣校尉,穿紫花布长罩甲,紫花布色似赭黄,是御用色,民间不许使用。


清朝的八旗军制服是不是看着和上图明朝的锦衣校尉很像?因为努尔哈赤闹革命前本身就是大明朝的臣子。


布罩甲最初只在军队使用,随着打仗越来越少,开始大量替代传统重铠甲,在万历《出警入跸图》中出现的款式非常多。

数数这两船校尉穿了多少种颜色的罩甲


由于罩甲实用且方便,很快从军队普及到达官显贵之中,皇帝也穿,只是规格比较高。

故宫博物馆藏《明宣宗射猎图》


市民百姓也开始效仿,只是不缀甲片和铆钉。正德时朝廷下了禁令,所有人等都可以穿,但不准穿禁用花纹和御用色,比如赭黄色的紫花罩甲。纯布罩甲很快成为百姓的时装,在当时的社会非常流行,但长款罩甲进入民国就基本淘汰了,短款我们现在还穿,叫马甲

《大明王朝1566》几乎人手一件长马甲


贴里

贴里是明朝才出现的一种腋下系带的军服,典型特征是上衣下赏采用一体式裁剪,下赏还有方便骑马作战的褶子,也是我们在影视剧中最常见到的一种军服。

山东博物馆藏,明蓝色暗花纱贴里。


贴里款式我们现在还能从南北朝鲜的传统服饰中寻到一丝痕迹,李氏朝鲜历史上一直是明清的属国,贴里也曾是李朝的军服。


曳撒

这个名字是从蒙古语音译过来的,本意是蒙古袍子,元代叫质孙衣,朱元璋建国初锦衣卫就穿质孙,后改名曳撒。它的前襟两截,两旁有摆,下有马面褶,骑马很方便。

山博馆藏,邹县鲁王墓出土的织金缎蟒纹曳撒袍--实物色调很暗,这是复原图。


永乐后皇帝、司礼太监、随侍文武在闲居时也穿曳撒,款式很快从宫廷流向民间,士大夫们在社交时穿曳撒的频率很高,因为袖子比较窄,无论写字还是夹菜玩耍都比较方便。

故宫博物院藏,明,《朱瞻基行乐图》,画中皇帝和宦官都穿曳撒。


在传播中曳撒款式也不断变化,窄袖逐渐变成琵琶袖,名称也从曳撒变成腰线袄,由于款式不如圆领和直身正式,所以也成了锦衣卫非正式场合常穿的服饰。


以上就是锦衣卫员工常穿的服饰,能大致明白飞鱼服和锦衣卫的关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