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避雷针是怎样避雷的吗?
这是广州塔主动接雷电的瞬间,一道粗粗的蓝紫闪电劈下来,广州塔直接利用避雷针主动引走雷电,避免雷击事故。幸好有了避雷针,接二连三地接受了雷电的攻击,要是没有避雷针,那后果可不容猜想。

广州塔主动接雷电瞬间
那避雷针到底是怎样避雷的?能保护多大范围呢?
避雷针,但实际上说它是“引雷”更为贴切。简单来说,避雷针就是把雷电主动引过来,然后将雷电流引入地下,从而起到一个保护建筑的作用,这就是避雷针的大致原理。
别看避雷针又细又小,但我们看到的避雷针还只是它的一部分。避雷针包含了引雷和泄流两个方面,把雷引入地下后,泄流工作没有做好,那么整栋建筑将会陷入更大的触电危险中。
就比如在2007年发生在重庆开县小学的雷击事故,只因为该教室是由钢筋水泥板构成,其中钢筋没有良好接地,不能正常泄流,反而通过教室的墙壁和屋顶对教室里的人员进行放电,造成了七人死亡十余人受伤的惨烈后果。

重庆开县雷击事故剖析
那要是泄流正常,一根避雷针的安全范围有多大呢?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主要是用滚球法来测量。假设球体以一定半径,在不接触建筑的情况下,沿着建筑物外表面滚动,球体只接触避雷针和两侧地面,而球体接触不到的的地方就是保护不受雷击影响的安全范围。

避雷针
那要是没有安装避雷针的房屋,待在里面会有被雷击中的可能吗?
待在家里会被雷击中吗?
2020年6月,深圳宝安西乡一位中年女士在家中厨房遭遇雷击,导致面部与四肢大面积烧伤,所幸最后生命体征平稳。
这让大家很是困惑,为什么在家里也会被雷击中?这又该如何防范呢?
大家都知道,雷雨天气避免去空旷的地方,待在家里,关好门窗。但依旧有在家里被雷电击中的例子出现。

雷电
这是为什么呢?
严格来说,可以躲避雷电灾害的室内是一些具有防雷措施的现代化封闭式建筑,而一些开放式的建筑其实是具有雷电灾害的风险的。
雷电的电流可能会顺着电线或者金属管流入室内,从而对室内的人员造成危险。
那我们又该如何防范呢?

雷电
打雷时,我们身体应该远离电线和水,还有一些能导电的金属类东西。
归根结底,还是要做好避雷针的设施。
也多亏了避雷针的发明,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安全,出行更加方便,那么,避雷针又是被谁发明出来的呢?
其实从汉朝开始,我们国家就有了避雷针的雏形。在当时是以龙头的形式存在,龙嘴里有避雷针头,配合着宫墙砖瓦,还多了几分美观。

古代避雷针
而现代的避雷针是由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他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做出这个实验,他不惜以身试险,冒着被雷击的风险,放飞风筝来验证出很多有关闪电的猜想,最终也成功发明出沿用至今的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避雷针。
可要是我们在外面,突然遇到雷暴雨天气,又该怎么防止自己不被雷击呢?
在户外运动时,我们又该如何防止自己不被雷击呢?
雷电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在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伤亡上千人。
每当下雨打雷时,在家里可以关闭门窗,远离电线等金属可以导电的物品,但在外面,遭遇雷击的可能性便大大提高。

雷电
我们只要在听到第一声雷声后,便立马找躲避处,首先便是找到最近的有避雷措施的房屋,或者是路边停着的完整的汽车,还有厚实的建筑,都是可以用来当做避雷的地点。
这都是很好地避雷场所,在里面,被雷电击中的可能性几乎为0。
但要是在户外,周围没有掩体怎么办?首先一点,你要确定手里没有金属把柄的雨伞,防止遭受到点击,尽快找到就近的安全躲避地面,不应该着急忙慌朝家里赶,这样一个人在空旷中行走,很容易被雷击中,还要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等这种通着电的东西,包括竖着很高的旗杆也要格外注意,这些在雷电发生时都是很危险的,应该尽快离开。

雷电
人在被雷击前,会有头发竖起或者颤动的感觉,所以在察觉到这种感觉后,应该立即躺倒在地,或者双脚并拢在低洼处蹲下,双手抱住脑袋,尽量缩小自己。
社会上还是有很多因为雷击而导致很多灾难发生。不止对建筑造成伤害,雷击打到树上的电流能够使树着火,甚至燃烧整座山,这对生态环境来说都是不利的。

一澳洲男子被雷击中
也正是因为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才能让大家安心地呆在建筑物内,给了我们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环境。

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