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凌烟阁遗址在哪(话说凌烟阁)

时间:2024-12-15 08:15:52



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位于唐朝皇都长安城太极宫(今陕西省长安县)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后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闻名于世,可惜毁于战乱。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褚遂良题字,时常前往怀旧并纪念开国元勋,是唐太宗创建的一种表彰制度。后又有唐代宗,唐德宗,唐宣宗,唐昭宗四位皇帝在凌烟阁图像功臣。

凌烟阁“表彰”建阁到完善的时间贯穿了初唐至晚唐的二百多年历史,可以说它是一本活生生的唐朝历史书。现在能看到的总共132幅画像,除去重复画像,总共100人左右。画像全部面向北方,阁中有中隔,隔内北面写“功高宰辅”,南面写“功高侯王”,隔外面次第功臣。凌烟阁里面有开国大将(李靖,李勣,秦琼等)文臣(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也有复兴大唐的中兴之臣(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也有乱唐的大太监(程元振,鱼朝恩)。

唐太宗为什么要建造凌烟阁?一是为了表彰功臣,激励后人;二是缅怀激情的燃烧岁月,纪念和他一起打仗的将士们;(凌烟阁是贞观十七年建的,在那之前好多开国元勋都已逝世,而太宗本人虽然才46岁,但是他就位多年,积劳成疾,身体已大不如前,难免怀旧。);三是宣传政权的合法性,树立建功立业的风尚和精神,团结统治阶级内部势力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当时的唐人对唐太宗还是有很多负面看法的,不少人认为太宗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皇位,在前期还有好多人造反。

最初的太宗是把什么样的功臣放入凌烟阁,其掌握的原则是:1.运筹帷幄,经纶霸图;2.学综经籍,德范丰茂;3.揭立义旗,委质翻邸;4.受震庙堂,开拓疆土。还有好多开国功臣没有进入凌烟阁,因为太宗也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⒈和唐高祖过往密切者不可以进入(比如宇文士及)。⒉高祖身边的红人(比如裴寂)。⒊高祖治罪的人(比如刘文静)都是不能进入的。

太宗为什么不让唐高祖李渊身边的大臣进入凌烟阁呢?我们知道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太宗在《旧唐书》里把自己写得很完美,把高祖写得很窝囊,甚至还说晋阳起兵时,是他和手下人一手谋划的。如果把高祖身边的人列入凌烟阁中,这不是要和史书上所记载的相违背吗?

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把一个个能人异士治理得服服帖帖,却又使名将功臣多半得以善终。凌烟阁二十四元勋像就是例子。当时李世民年迈体衰,开始怀念往事,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战斗岁月。将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绘入凌烟阁,其中的真情多少有一些,而附带的用意却也很明显,此后凌烟阁功臣成为唐代豪杰从军报效祖国功成名就的标志。李贺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夺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朝贞观十七年二月廿八日戊申(643年3月23日),唐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这二十四位功臣包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勣和秦叔宝二十四人。当时李世民已经垂垂老矣,开国功臣大多凋零,看着当年老部下的图像,总在不知不觉间,潸然泪下。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对于诸多大臣有些评语:“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唐俭言辞辩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无言及于献替。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愆违;而情实怯懦,媛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质敦厚,文章华赡;而恃论恒据经远,自当不负于物。刘洎性最坚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诺,私于朋友。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于今名将惟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胜,亦不能大败,万彻非大胜则大败。”

后来到了唐代宗,在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后将30位功臣画像奉入凌烟阁。唐代宗之前是唐肃宗和唐玄宗,安史之乱期间出现了许多像郭子仪,李光弼这些的平叛功臣。于是就把他们列入了凌烟阁以示表彰。当然还有一些,唐代宗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手下(比如安禄山义子李宝臣等人)也划入了凌烟阁中,甚至两名太监(鱼朝恩,程元振)的画像也进入了凌烟阁!这个可不是什么表彰,而是笼络权贵。由此可见,凌烟阁到了唐代宗手里竟成了一个搞权力平衡和笼络人心的工具!这也是唐朝王权衰败、政治腐化的缩影。

到了唐德宗时期又有李晟、马遂等名将同样也是进入了凌烟阁。德宗的用意是怀念先人,表彰奉天之难的功臣。

到了唐宣宗时,宣宗就把他自己看过并总结了的唐史中没有进入凌烟阁的大功臣全部画入凌烟阁,以示表彰。

最后一个要重点说的是唐昭宗李晔。他是唐朝倒数第二任皇帝。在唐昭宗时大唐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宦官内斗和军阀混战此起彼伏。最后节度使朱温平定了宦官刘季述、王仲先等的叛乱。唐昭宗为了感谢救命之恩(昭宗先前曾遭受刘季述等宦官的囚禁,可见此时皇权已经形同虚设了),再者忌惮于军阀强权,只能把朱温也划进了凌烟阁。此时唐中央禁军即大名鼎鼎的神策军已经被朱温废除,唐昭宗被架空,已经成了完全的傀儡。

大唐凌烟阁从一开始单纯为了表彰开国功臣,发展到后来皇帝为了给自己保驾护航而牟取利益的政治工具,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唐朝由盛转衰的轨迹,也可以看出宦官干政和军阀乱政即中央集权不力的严重性。

时光荏苒,大唐凌烟阁已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但是它的存在作为那个时代的烙印遗留在了后世的思想中。它无言地述说着曾经的大唐盛世。正如唐太宗说的那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再次述说大唐凌烟阁,目的在于驰骋纵横,大浪淘沙,传承时代淘炼而闪烁的历史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