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文明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土陶、龟壳、兽骨上的花纹和图案。花纹、图案历经岁月演变成了具有含义的书写的文字符号。这些文字符号记录了现象、场景,随着文字含义的丰富,书写者赋予了文字思想感情形成了文章,书写者也变成了创作者。

流传了一、两千年的文章,构成了反映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在古往今来的这些千古文章的积累下,有了我们今天的文学。
文学就像一条小船,可以把我们带到遥远的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的时代,带到两千多年前的诗经的时代,也可以让我们去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代与李白对饮。

古往今来的文学演变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沉淀出中国现在的文明根基。它的博大精深体现在一个个的文字中,体现在一篇篇的文章中,体现在古往今来积淀的文学中,最终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地球上其他国度没有的、古老的文明。

《诗经》中的开篇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大多数人对于这首诗都不陌生。
雎鸠是一种一生都不会改变自己的配偶,一生都会忠实自己伴侣的鸟。诗中用雎鸠提醒做丈夫的要有恩义、有道义、有情意。
“窈窕淑女”字面意思指的是身材或者容貌姣好的女子,深层含义是指具有良好品德的贤淑女子。

中国有句古话:好女旺三代,悍妇毁一族。我们观察江河,如果它源头的水不是很清澈,那么这条江河的中下游的水都不可能清澈。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贤淑女子就如江河水的源头,所以在世界各国都把女人的影响看得非常重要。英国作家斯迈尔斯在《品格的力量》中说:女人的影响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不管在哪个国家他们的状况影响着这个民族的道德、行为方式和品格。
一个君子应该娶具有良好品德的贤淑女子。从这首《诗经》的开篇诗中我们能体会到先祖们对于家族、民族兴旺的智言。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名有两层含义,一是名利,二是人和事物的表象;“道”是内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名“是外在的,是虚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界的、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真正的名与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认为的那种虚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它的规律。

屈原的《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话: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我克制着自己的心智,忍受着楚王的不信任、小人的谗言。保持清白节操,为正直的信仰而死,这是古代圣贤所称赞的。从诗中我们能体会到屈原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不向保守势力妥协的意志。
屈原在《离骚》中这样写到: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夫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自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屈原的《离骚》采用了天马行空的想象,穿插了大量神话传说,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转换,即根植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让人分不清痛苦与快乐、现实或虚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先河。

汉乐府中的《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得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出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引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

我们从这些经典作品的字里行间能够体会到文字的力量、触摸历史的痕迹、感知自然、感知人世间的悲欢。从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得到”欣“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