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记载,自唐、宋间,历史上有记载的翟氏风云人物很多,仅部分收录如下
宋朝东莞总共才出了18个文进士,其中翟氏就有10个,占了“半壁江山”还不止。广东史称化外之地,翟观、翟徽、翟杰、翟龛一门南迁,传播先进的儒学文化,推动了东莞乃至整个广东的文化发展。
翟观:翟姓始迁广东之祖。曾任临江府通判,以招讨有功,晋升为按察佥事。祖籍原为河南开封,西汉末年避祸迁居安徽歙县,在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为避战祸,翟观与子翟徽、翟显、翟兴由安徽歙县(休宁)迁广东南雄珠玑巷。
翟徽(1069-1176):号翠峰,宋元丰七年(1081)岁贡,荐授山东平原县教谕,宋元祐二年(1087)考中进士,官至工部郎中。北宋靖康(1126—1127年)年间,中原大乱,翟徽举家南迁广东南雄珠玑巷。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翟徽再迁莞城南街,为东莞翟氏长房始祖。翟徽生有九个儿子,享年107岁,为古代莞邑最长寿者。其中排行第二的翟杰于1135年以县城籍考中进士,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东莞籍的进士。随后,翟杰的儿子和其长兄的儿子,相继考取进士,连同翟徽本人,三代人成就了“一门四进士”的美名。终宋一代,东莞中进士18人,其中翟氏一族便占了10人。
翟杰(生卒年不详):字高则,号朴庵,是翟徽次子,莞城南街人。宋绍兴二年(1132)乡贡,绍兴五年(1135)进士,是东莞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因双亲年老,官家居,潜心研究理学。淳熙七年(1180),他料理完父亲丧事后,出任化州司户,几年间把该州治理得很好,百姓建生桐来纪念他。后又辞官归家,建桂华书院,集四方英杰,相与讲学,研究经书,东莞学者闻风而至者颇众。他博学而不自满,故倍受人们尊崇。
靖康年间,由于战乱,学校荒芜,人材散失,翟杰坚持治学,开导世俗,振兴学业,对东莞的文化教育事业贡献很大,故得地方官府的器重,优礼相待。他去世以后,莞人把他于乡贤祠,东莞县令陈琦也在泽宫之地创建“思贤堂”来纪念他。“思贤堂建成后,一心振兴教育的陈谟、陈慥被参列于翟杰左右,一同供奉。
翟龛(1224-1314),字惟肖,号道庵,广东东莞人。景定二年(1261)乡贡,成淳六年(1270)再举都魁(第一名举人),出任东莞主簿,卓有政绩。
南宋末年,天下动荡不安,元军所过之地,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当元军南侵广东时,翟龛与莞人李用、李春叟等激励莞入熊飞起义抗元,但当时起义军的军饷不足,难以起事。翟龛以身作则,毫不犹豫地变卖所有家财,全部充当义军军饷,其慷慨之举打动了许多人。然而,元军的步伐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多的影响,他们很快占领了惠州,并进一步想侵占东莞。程龛为保地方平安,四处奔波,殚精竭虑,最终与张元吉、张登辰想出用重金贿赂元军主帅张弘范的方法,才使得东莞免受战乱之苦。
翟龛为东莞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是在南宋灭亡之前与祖父翟侃建造了聚秀楼,这是东莞第一座私人的图书馆,其中藏书万轴,向外免费开放。“聚秀楼”后来扩建为聚秀书院,对那些远道而来的贫困学子,翟龛不仅给予一定的路费补贴,更帮助解决他们的食宿。如此优厚的条件,自然吸引了大批青年才俊由四方汇聚到莞邑读书,一时华章辞采不可胜数,大大地促进了东莞的文化交流和学术风气的形成。
翟永固(?-1166),字仲坚,中都(金国首都,治所今北京西南一带)良乡人。金太祖与宋朝皇帝约定一起攻打辽国,事成以后把燕京归还北宋。宋人以经义兼策论取进士,翟永固中了第一名进士,担任开德府仪曹参军。
金国攻破北宋,翟永固回到北方,考中金太宗天会六年(1129)词赋科,担任怀安县丞,升望云县令,补任枢密院令史,又被征辟为左副元帅宗翰府掾。永固家贫,求外补,宗翰爱其能,不许,以钱三千贯周之,荐于朝,摄左司郎中。除定武军节度副使,历任同知清州防御使,到京城担任工部员外郎。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后来又被起用为礼部郎中,迁翰林直学士。
金海陵王完颜亮【9】篡位自立,宋朝贺正旦出使到广宁,完颜亮派遣使臣把废立之事晓谕宋朝使者,然后打发使者回国。金国任用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完颜思恭为报谕宋使,翟永固担任副使,并且命令他窥伺察看宋人的动静。翟永固出使回金,改任礼部侍郎。很久以后,翟永固被分配保护燕京的宫室,他想提醒皇帝不要耽于逸乐,请求绘一幅《无逸图》在宫殿的墙壁上,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不久翟永固升任太常卿,作为主考官为金国考试贞元二年进士,出“尊祖配天赋”题,完颜亮认为这是在猜度自己的心意,召见翟永固问他说:“赋题不称朕意,我祖在位时祭天拜乎?”对曰:“拜”完颜亮又曰:“岂有生则致拜,死而同体配食者乎?”对曰:“古有之,载在《典礼》。”完颜亮说:“若桀、纣曾行,亦欲我行之乎?”于是永固、张景仁都被杖责二十。
不久以后,翟永固升任礼部尚书,赐笏头球文金带。改任永定军节度使。正隆二年,照例降二品以上官爵,只有翟永固的官阶光禄大夫不降,因为完颜亮的宠信,所以与众不同。翟永固升任翰林学士承旨,同直学士韩汝嘉一起被召到内殿,完颜亮就自己将亲自征讨宋朝一事询问他们的意见翟永固回答说:“宋人事本朝无衅隙,伐之无名。纵使可伐,亦无烦亲征,遣将帅可也。”这番话很不合完颜亮的心意,翟永固就请求离职。正隆四年正月丁巳日,完颜亮在永寿宫上朝,四品以上官员赐宴,翟永固刚到殿门外,完颜亮就把允许他离职的事情公开宣布。于是翟永固归卧于家。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翟永固又被起用为尚书左丞,他请求依照旧有制度廉察官吏,革正隆守令之污,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第二年,翟永固上表请求辞职,皇帝下诏令说不允许。翟永固罢去尚书左丞又担任真定尹,皇帝赐给他通犀带。尚书省上奏,永固自执政为真定尹,其伞盖当用何制度,上曰:“用执政制度”遂著为令。大定五年,翟永固恳切地请求离职,得到了皇帝的允许。大定六年(1166),翟永固逝世。 身为南宋进士第一,在金人统治下不卑不亢,敢言人之所不敢言,不为升官发财出卖儒者良知,永固人如其名,中华翟氏当传之不朽。
翟炳,字钦夫,号梅轩逸老,林州市人,金遗老诗人,以文翰【10】知名,与魏瑶、杨弘道、白贲、贾竹、王鼎、员炎、程瑁、程希贤八人并有诗名。他和贾竹(字彦青,号竹轩,又号乖公)、王鼎(字大鼐,号松轩)三人结为好友,在林虑隐居不仕,修炼书法,作诗著文,求书者接踵而至,被人们称为“林虑三老”和“三仙翁”。
翟嘉,字德民。东莞翟氏罗村房一世祖。曾任元代永丰仓大使,后升任广州路义仓大使,任职期间仓库各项管理井井有条,卒后当地政府为他塑像建庙崇祀。
翟兴礼,湖南溆浦翟氏首迁之祖。字忠惠,号和叔,原籍河南南阳府新野县。公貌清癯,性廉介。历官贵州遵义思安府,政治秩然。每去任,民遮留数十里不绝。元至正间迁湖南辰州府知府,文化废,俗尚巫鬼。公为倡立学校,公余,微行乡校间,属耆幼讲学,开示大义。数年,俗大变,民感其化,颂以“学术经济”彩额,遗为家传。元祚终,隐居溆浦县四都三阳和坪,又置业辰溪县。
翟兴仁,兴礼胞兄,籍河南,以进士授知县,历任山东临淄县、思县、昌邑县等地。终隐居山东,不复出。
翟信卿,兴礼次子。公身长玉立,凤仪俊爽。弱冠补弟子员,至正间举进士。元祚终,淡意宦途,居闲以图书自娱,藏古砚书法名画盈箧。晚年总家政,友爱昆季,教子孙以诗书为务。
翟善昌:翟氏东莞支系第七世,于元末率其子彦富、彦贵、彦荣、彦翀为躲避兵乱而迁居归善县南津乡(今水口龙津一带),从此定居惠州,绵延至今,共繁衍了26代子孙。翟善昌父子迁居南津后,便兴建“光裕堂”用以祭祀祖先小陆公始建于明初的“光裕堂”至今保存,至少已有600多年历史。
翟彦荣:翟善昌第三子,字达道,少负才望,永乐二年甲申(1404)科三甲进士,赐进士出身,清乾隆版《归善县志》人物传中有其小传。翟彦荣是明代惠州历史上第二位进士,曾任抚州宜黄知县等职,后因政声赫然,擢浙江巡按御史、两浙直指挥。他“弹斥不避权贵”,后“为忌者所中(中伤)”,惠州翟屋村“翟氏宗祠”光裕堂被罢官返乡。翟彦荣曾在惠州当地留下传世诗文,此处录其七言绝句二首:
一、即席留题
惠水波湄千点绿,惠山雪拥数重玉。
长亭对酒问行程,一榻青云系马足。
二、挂冠归里有赋
既把奇才结主知,归来解却侍朝衣。
门前多种垂杨柳,留待春风系马时。
翟彦荣在惠州翟氏后人中有着很高的声望据族老介绍,翟氏宗祠在解放前仍高挂着翟彦荣的功名牌匾,祠堂前也有代表着科举荣耀的功名碑。这些牌匾均毁于1959年的特大洪水,功名碑也在文革时期被推倒,早已不知失落何处。在距离百年客家围屋数百米之远的翟屋村民小组,翟氏祠堂——明代“光裕堂”肃穆依旧。此处翟氏宗祠虽然历代均有维修,但结构和形制仍保持着明代建筑的风格。氏宗祠面积不大,只有一个天井,四合院式布局。走进大门可见一堵迎壁,上面是写着“尊敬”字样的牌匾。绕过迎壁就能看到供奉祠堂景祖先灵位的正厅,里面有4根年代久远的石柱,它们支撑着这个家族的历史和荣耀。
祠堂大门对联“乡贤世泽;御史家声”格外引人注目:“乡贤世泽”是指晋代浔阳人翟汤,他笃行纯素,仁让廉洁,耕而后食,馈赠一无所受,盗匪敬其名而不敢犯,受乡人敬仰依赖;“御史家声”则是指西汉汝南上蔡人翟方进,他历任朔方刺史、御史大夫,后封为丞相、高陵侯。
翟氏祠堂还保存着民国时期重刊的《翟氏族谱》。据此《翟氏族谱》和《惠阳县志》等文献记载,其族人以翟景(战国人,主张“合纵”联合六国抗秦)为一世,第五十四世翟康宁迁居金陵,后再迁徽州休宁县贤福里,第五十八世翟玉润居南雄珠巷。北宋灭亡之后,第六十五世翟徽(号翠峰)和其兄弟3人同居东莞(南街),被奉为东莞支系一世祖。
南津翟氏并非翟夫子翟逢亨后裔。说起翟夫子,熟悉苏东坡寓惠历史的人都知道,苏东坡在《新居落成夜过西邻翟秀才》诗中有“林行婆家初闭户,翟夫子处尚留关”之句。这句诗说的是苏东坡在白鹤峰新居落成后的一天晚上路过西邻,见林行婆卖酒处刚刚收铺关门,而翟夫子家亮着灯尚未休息,苏东坡就步入其家与翟夫子夜谈。翟夫子是北宋秀才,居住白鹤峰,读书嘉祐寺,学问博洽,与苏东坡多有往来。
那么,翟夫子与源远流长的南津翟氏会不会有所关联呢?《翟氏族谱》中有一处“特别声明”:“吾族自翠峰公入粤,实当高宗南渡之后。东坡寓惠时,翠峰公甫登进士,家谱年代可考,与《寓惠集》中之翟夫子逢亨原为两人。吾族确非翟夫子之裔,不可不辨。”南津翟氏不依附名贤叨光,其客观治谱的精神让人敬佩。
如今,南津翟氏已经枝繁叶茂,据说海内外多达10万人。
【注解】
【9】完颜亮(1122-116):女真名迪古乃,字元功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庶长孙,太师完颜宗干次子,母大氏,史称海陵王。完颜亮在位十二年,在位期间为人残暴,杀人无数但严肃吏治,能够听取臣下的某些有益建议。迁都燕京之后,完善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奠定了金王朝的统治。完颜亮自幼聪敏好学,汉文化功底甚深,他雅歌儒服,能诗善文,又爱同留居于金地的辽宋名士交往品茶弈棋,谈古论今,成为文韬武略兼备,且神情闲逸,态度宽和之人。在金朝历史上,完颜亮的确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1161年九月,完颜亮在南宋境内的瓜洲渡江作战时死于内乱,时年四十岁。
【10】文翰:书札、公文、笔墨之事。文,指文字、文章,泛指才华、文采翰,原指羽毛,后借指毛笔、文字、书信。
【11】本文根据贵州翟氏宗亲翟显长、翟培江编撰的滇黔《翟氏宗谱》人文传记篇内容编写,特此致谢!